2012年7月1日 星期日

再興小學的雲端學習剪輯(1)


  學期結束了,再興小學的雲端應用課程,在結合遠距、視訊、平板的應用工具,整合智慧教室與行動學習的不同教學情境,課程融入PBL教學活動、WebQuest、Flipped Classroom 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課程的學習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透過合作學習,共同分析與掌握學習的主題,創新學習的方法。除了傳統的教師指導,課程內容更重視學生的主動學習欲望,觀察學生的學習探索方法,與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PBL Lesson:國語文主題課程 (徐顤倩老師)
  配合五年級國語文領域第三單元『探索古文明』,以古文明為學習的主題內容,結合社會領域課程,指導學生從領域課程活動開始,認識國內外古文明,使學生認識基本的觀念與知識。
  教師透過心智圖介紹學習內容的基本架構,利用Diigo整合Web資訊,透過社群分享與學生合作學習,同時同步紀錄課堂學習內容。再分組請學生輪流報告各組的觀察結果與解釋,期間如果有學生仍然不瞭解老師上課講解的內容,老師可以針對特定學生不瞭解的地方,再次對全班解說。其後,請學生整理相關的學習資料,進行各組口頭報告,教師立即可以知道學生是否真的瞭解,哪些地方還瞭解不清,進而更深入的解說。
  相較於傳統授課,教師不需要忙於解釋課程的所有內容與訊息,學生也可以應用剛學到的知識去解釋課程內涵。透過小組討論,學生從接收訊息、思考,然後利用小組討論,透過整合、比較、視覺觀察、組織與反覆練習,將資訊必須永久記憶的部分,使用相對的記憶策略,進而獲得更加深刻的印象與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


WebQuest課程活動:當社會初上雲端~Evernote相遇 (葉晶瑩老師)
What's WebQuest? 
  1995年,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Bernie Dodge與Tom March教授首先提出WebQuest的概念,整合學習策略與應用網路資源,規劃探究導向的教學活動(inquiry-oriented activity)。由教學目標出發,老師必須先整理好相關資源網站,引導學生針對此主題進行探索了解。同時,在您有目的地問題安排與任務規劃下,幫助學生針對手邊資訊進行分析、整合、評鑑的高階思考。
如上所述,WebQuest教學模式,正是一種「善用網路資源、添加網路教育味 」的理想運用。實施設計與流程包含六個主要構成要素:
  1. Introduction:引發學習動機與情境引導的介紹。
  2. Task:學習(個人活動分組的工作目標)任務的描述。
  3. Process:探索過程的安排與指引。
  4. Resources:網站連結或其他資源列表。
  5. Evaluation:描述達成任務的要求與評分方式。
  6. Conclusion:說明完成本次學習的意義,並可以提出新問題或補充連結,提供延伸加廣學習的機會。
 ~引用自大學塾《添加網路教育味:WebQuest(介紹)》‧張原禎老師

社會與人文的WebQuest 
  這一次,當社會領域課程遇上網路,我們在平板(iPad) 上相遇,老師利用Skitch,與學生們約在台灣的港口上相見,開始探索台灣的近代史,「Safari ~ 探索歷史的窗口 」,「Wikinodes、WikiPanion+  ~  進入歷史光輪的金鑰」,課程中,老師先介紹課程的背景 (Introduction),接著,透過教師的分組與工作任務指派 (Task),並指導學生課程搜索的相關內容 (Process),利用 Safari 與 Evernote 的 Clipper 功能,及 Wikinodes 與 WikiPanion+ 的簡要資源分類與列表功能,整合課程相關的網路資源 (Resources)。老師在課程中,透過PPT說明的本次課程的學習內容與預期的學習目標,並藉由社群分工與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搜尋的過程,能確切掌握學習的內涵,分析具有課程連結性的資訊與資料 (Evaluatuion)。最後,教師利用 Evernote 的雲端分享功能,分享各組或各位學生的內容,提出補充說明,發現新問題,教師亦透過 Evernote ,將課程的延伸內容或分享訊息,分享給學生 (Conclusion)。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不僅掌握學習的內容,延伸學習的範疇。透過資訊的應用,所有學習活動的歷程,亦一一記錄在雲端,作為課後複習與課程延伸追蹤的紀錄。

初遇雲端筆記本Evernote
  資訊融入教學一直有個問題讓老師必須去思考的是:如何有系統地累積學生的學習過程,同時老師可以隨時檢視學生的學習狀況提出回饋,甚至批閱作業。 
  就社會領域而言,上課筆記是不可缺少的,學生可以將課堂所學的做有效的統整分類,以利課後的複習之用,老師也可與學生的筆記本同步,隨時與學生互動,Evernote提供了這些功能。
  社會課中常使用的地圖繪製,城市或港口地理位置的認讀,透過Sketch學生可以將想要的圖檔匯入,並在上面做標示,最後上傳至Evernote同步。
   在社會課中,上網查資料也是常用到的工具,SafariEvernote的結合更可直接將網頁上的資料擷取有用的部份,並加以註記。此次請學生搜尋來台的傳教士相關資料,寫上心得上傳至Evernote,逐步累積學習過程。
  老師透過Evernote同步學生的資料夾,將可立即看到學生上傳的作業並加以指導,既節省時間又省去紙本的空間。





Flipped Classroom:翻轉課堂,讓學生自主學習~不一樣的數學課 (林雅鳳老師)
  數學,可以讓學生自己創造學習的主題,創意學習的內容,創新新的學習方法。學生創造學習的模型,錄製學習的主題,教師僅透過學習的範例,說明課程學習的主要解題技巧,將課程的進程完全交還給學生。
課程活動:
用iPad心智圖軟體SimpleMind:繪製立體形體分類圖 
  1. 分組討論內容並上網查資料,組長彙整同學蒐集到的文字資料及圖片,使用iPad中的心智圖軟體合作繪製出立體形體分類圖。 
  2. 請各組透過單槍投影機呈現作品立體形體分類圖,並發表內容。 
  3. 教師針對學生作品中的內容來講解立體形體的定義,釐清觀念,此時學生針對有問題的內容立即直接修正。 
  4. 學生上傳修正後的立體形體分類圖,教師透過網路磁碟WebDAV整合學生的學習作品,方便學生於課後隨時可再次瀏覽各組作品並複習。




用iPad記錄小組設計複合形體的過程
  1. 教師引導小組合作運用材料設計一個特別的複合形體,並作品拍照。
  2. 運用iPad中的筆記軟體Upad在照片上標示測量結果,將作品照片上傳到WebDAV,做為下一堂課計算複合形體體積計算的題目。(7)
  3. 學生運用iPad記錄製作過程,以Camera(相機拍照)iMovie(影像編輯)為主要軟體,將照片、影片上傳到WebDAV,讓同學彼此觀摩、分享不同的想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用iPad進行小組競賽算複合形體體積
  1. 學生用iPad下載複合形體體積計算的題目,各組成員分配題目,透過iPad的筆記軟體(Bamboo Paper),記錄解題過程、步驟與答案,用PDF格式上傳到WebDAV中老師指定的資料夾(依題目而分)。
  2. 教師透過GoodReader立即下載開啟學生作答的內容,用單槍投影機在螢幕上呈現出同學作答的結果,並在iPad上直接批改對錯,與學生共同討論出各題解題技巧或易犯的錯誤,同學間能清楚、快速又方便的分享解題過程。
  3. 請本次課堂上解題錯誤的學生,利用下課時間再次作答,並上傳到WebDAV中老師指定的資料夾(訂正區)。


  課程的成果,是老師辛勤的付出。課程呈現背後,是老師與學生們日夜的課前準備,還有整個教學團隊的協助,從生澀到熟悉,需要累積,需要修正。儘管大家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但是付出的過程,最美。謝謝老師們為孩子們所準備的一切。



Share Thi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