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

淺談我對「台灣教學現場實施BYOD的可行性」看法...

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不僅在企業蔚為討論的風潮,即使是在教育現場,也多有人推廣。且不論技術性的網路安全問題與管理問題。單純從教學現場的實質應用面來看,我以自己在教學現場的經驗分享如下。

就推廣面而言,我非常鼓勵教育界能進行BYOD、BYOT的教育科技應用,但是現實上,確實仍然有諸多的問題有待解決與考量,需要進行有效的其他配套模式或策略,方有機會。在教育界,應該如何利用BYOD的方法來推展教育科技,或許正是教育界必須重新思考的議題。下列10個項目,是我個人的觀察,目前不易推展的主要原因,提出與大家分享、討論。


  1. 不論是學校環境或個人家庭環境,台灣的網路基礎建置,我認為是不足的。學校環境礙於學術網路的頻寬建置,上網速率與效能,更是不足;至於個人或家庭則礙於經濟或使用認知的差異,在網路應用上更是不易推展,再加上城鄉差距,也是推展行動學習必需要克服的因素。 
  2. 設備的取得問題。大多數會因為家庭經濟因素,不易提供學生額外的學習載具。當然,更不易由政府來吸收以解決這個問題,畢竟政府必須兼顧更基本的學習基礎建設,包含各種學習領域、學習面向的均衡發展。因此,學校必須思考相對的替代方法。 
  3. 考量學習的公平性原則:真正的公平應該不是齊頭式公平,因為要人人都有載具,所以政府買單(我不認為這是公平);況且,也不是為了要數位,變成強迫性接受一元式的學習方式。加上學校在課程設計上,也應該考量跨載具與系統平台的操作,避免過於受限單一式資訊應用環境的窘境,活化應用的範疇。 
  4. 設備的管理與維護問題,家庭、學校、父母、老師和學生是否都具備足夠的管理規範與認知,並具有簡易的設備維護能力?購置設備後的問題,可能才是一連串管理層面的問題開始。 
  5. 學校系統或教學內容是否能夠連結於不同載具與需求,進而融入課程的應用與學習。學習的內容還是必須考量到學習的習慣,而非一貫的數位化。以目前來說,我認為教育科技應該是著重在學生的能力培養和學習力的提升;而不是那些高調的口號:環保、無紙化、書包減重... 
  6. 教師的技術能力,是否能夠協助解決教學現場不同學生、不同載具呈現的各種問題?畢竟教師在教學現場應該著重於課程學習的內涵。學校的資訊管理人員,是否有能力與人力進行教學上之技術支援,同時對學校整體的資訊、網路等應用環境進行有效的資源分配,資訊安全維運與管理? 
  7. 教學設計變得複雜,老師必須能夠掌握課程設計在不同載具之間的相互關係與教學互動模式。除非大家載具相同(無聊人士又要開始說「圖利廠商」之類的話),否則將會是課堂進行的夢靨。 
  8. BYOD、BYOT大多是技術人員的理想模式,而非教師認為教學現場的學習需求。以中小學的教學現場來說,教師與學生有較多的學習互動,而非只是知識的傳遞而已。因此,BYOD、BYOT應該著重在針對學習需求的必要性,建構在已具備完整的教學活動設計下,而非解決學校、政府的載具採購問題。 
  9. 先將教科書數位化,我的意思不是將現有的教科書變成電子書。而是必須思考在利用載具後的整體數位學習模式。 
  10. 應該整體考量學習需求,基礎建置是否到位,後續管理成本(經濟與技術)的計算。我認為在目前的社會氛圍與教學現場環境,還有很長的一段路。 

綜觀上述,我認為唯有在政府整合學校的資訊應用環境與網路問題後,由教師作為先行導入教育BYOD的模式,透過法令或教育優惠的方式,鼓勵教師攜帶自己的設備,推展教育科技的運用,不僅可以降低政府的設備投資負擔,同時更能加速活化教育科技在教學現場的應用模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對本文提出的回饋!

Share Thi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